PhD第一学期2024年终总结

其实从打OI的时候就想写每次比赛后的总结和感想了。可能是因为比较懒还是语文不好,就一直只是想想而已。最近放假回家,天天家里躺,于是乎想着记录一下PhD每学期的学习状态。

经过一个挣扎的申请季后,在面了两位数场面试后,终于是在3月收到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offer(感谢老板捞我)。受之前合作老师的影响,感觉多大是个蛮不错的地方,所以一个offer也省去了纠结的过程,也是在去grad visit day后,回到上海就接下了offer。又在申请签证焦虑了很久后,总算是都比较顺利地完全了入学准备。

于是乎,从8月底开始,我的PhD生活就开始了。多伦多的夏天感觉还是比较舒适的,气候适宜,阳光也比较充足(冬天真是太冷了…)。我们的lab原本是在和robotics institute在一起,因为空间不足还是主要阵地在另一个校区的原因,整个lab都搬去了Vector的实验楼。Vector楼是个看起来很新很fancy的建筑,虽然也有其他同学觉得不如之前旧楼那么fancy,但我觉得已经挺不错了哈哈,有种坐在玻璃大楼里里办公的感觉。也是因为搬到了Vector,让我第一次进入Vector参观时就在走廊里碰到了Hinton(一个月后他就获奖了),也非常友善地与我们握了手(他好高,我只能仰望),可惜当时他时间仓促没有趁机合个影。

刚开始的一个月科研还是比较挣扎的,老板给的自由度比较大,也完全不push,导致不知道做啥,想赶cvpr只能到处瞎试codebase,看看有没有啥能做的点,每天试试A+B十分无聊。后来在组会里听一个学长rehearsal一篇ECCV的paper后,感觉和自己最近试的比较相似,就想着能不能放到动态场景中。大概就是想做Dynamic scene中的local editing。每天看github上awesome-xxx的repo,发现大多数的idea都被做过了,纯静态场景的editing看大家的demo感觉效果都真不错,而dynamic scene只有一两篇paper,那就往这方向想想吧。

再后来就是把它投到了cvpr。虽然把论文投了,但这段时间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就是能力还不够来判断现在的一些community方向,也不知道怎么去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topic,但毕竟是刚刚开始,也不必给自己上压力,希望明年可以有所提升吧。赶完论文后,就想着12月回国快乐一下。想着一年能回一到两次,因为暑假可能要实习的不确定性,想想还是圣诞就回一趟家吧。

在投论文的那几周,同时也找了25年的实习,因为感觉一个人很难想到特别高端的东西,所以想有mentor可以带我在更核心的圈子中混一混,看看大家到底是咋做科研的。和可能是因为有一篇获奖文章的原因,面试都比较顺利,权衡了以后也就选择了在多伦多的公司,也是之前就想去的组了(只是感觉自己还不够格x 怕浪费了机会)。下了实习offer后发现实习的工资确实和学校比高了好多好多,也是很让人期待。

课程方面就是水一水了,除了当TA的课去的也不多,最后的project也是在做的项目改了改直接用了,应该算是很轻松了,没有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。

除了学习之外,24年去了很多地方,从家,上海到哈尔滨、北京、东京、长沙、西安玩了玩,大多是趁大四下去同学们的大学那玩一玩,怕是以后没有那么多大片的空闲时间了吧。也去了LA,丹佛,双子城开会转机,飞来飞去感觉好累。在多伦多开学后倒是两点一线没有再旅游了。仅是在回国前先飞尔湾拜访了一下老同学住了两天,btw他们的宿舍真不错,天气也相较冬天的多伦多好了无数倍。

多伦多的生活还算不错,吃的挺多,lab走路10分钟,工资也能保证基本生活(在做TA的情况下),lab里大家也大多很友善,我一般起的晚就在家里吃完午饭去lab,然后晚饭叫楼里的华人们一起觅食。周末也会在家里做点好吃的,休闲休闲,去去gym之类的。现在租的房子风景特别好,但是隔音很差,也很透光,所以想明年有机会能换一套租。

明年的实习是完全新的生活,对于从来没有实习过的我来说应该也会是新的挑战。生活上的目标就是能办个签证去慕尼黑看次拜仁吧,等二娃诺伊尔退役就真没有旧面孔了。

2025,继续加油。

By 开

禁止转载,版权归作者所有。

点赞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